倒退回十年,即便是一些资深的业内人士,也不一定知道掘进机是个什么样的产品。真正的全断面掘进机出现在北京地铁施工中也只是在本世纪初。根据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最近统一规范,将软质土层施工设备盾构机以及各类硬岩掘进施工设备统而称之为掘进机。中国隧道施工单位因施工土质的软硬将其联合称之为盾构/TBM(掘进机)。
但是,最近两三年,广泛用于隧道施工和城市地铁建设的掘进机正以方兴未艾之势走进相关产业和领域。中铁隧道集团的资料,开篇介绍,21世纪,我国已经进入了地下空间开发的新时代。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迅猛发展,隧道和地下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已经成为人们的焦点。尤其TBM与盾构这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含量极高的设备以它独特的魅力更是备受隧道施工部门的青睐。
市场有多大
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掘进机价格仍然较为昂贵,处于发展中国家使用不起,发达国家城市交通建设基本结束的状态。而有了一定实力储备的中国市场,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掘进机消费需求地。
那么这一块市场到底有多大?中国重型机械协会给出的数字如下:2020年前,全国地铁、道路、涵洞、隧道、交通、发电、水利工程等总建设里程约在6000公里以上,每台掘进机以平均寿命15公里、造价1000万元人民币计,市场价值约40亿美元。这里包括了3米以下的小型及微型机,而大型机的平均造价一般认为在4000万~5000万元人民币。保守估计,中国市场每年大约需要30台以上的掘进机。
国内隧道施工专家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地铁施工领域中使用盾构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大陆地区共有24个城市正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前期规划、设计、筹备和建设等工作。据中铁隧道公司的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全国至少要建设地铁900~1200公里,约需盾构机200多台,目前国内在用的盾构约为100台。加上调水工程、越江公路、城市管道以及铁路工程等,各类掘进机需求超过500台。
在这样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面前,雄踞世界技术前沿的外资公司,在国际市场日渐萎缩的形势下,明显加剧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与速度,除了在各类招标会上的诸侯争霸,也开始了中国制造本土化的比赛。同样,稍具实力的中国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也相继将掘进机生产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之中。
微型和超大型化是目前国际市场的明显趋势。据悉,直径18米的机器正在国外研制,直径200毫米的微型盾构已在工程中得到应用。业内将工作断面6米以上的机器称之为大型盾构机,其工作原理、技术含量、市场需求与3米以下小型机有着重大区别,是市场中的主流产品,未来需求集中。因此,也是这一产业的代表性产品,是制造厂家争夺的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工程专家王梦恕认为中国隧道建设需求最多的主流产品是双向四车道、11~12米工作断面的掘进机,地铁建设方面最多的应是6米左右。这是最为经济划算的产品。目前国际市场上制造成功的最大直径为14.8米,而且浪费工作量,所以一般不制作。
起步虽早差距不小
掘进机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罗宾斯公司获得了这一技术。稍后,中国第一台掘进机出现。在此领域,中国企业曾经与世界同行一道起步,并一度保持了同步发展。
随后,由于中国地铁建设的迟缓,以及随之而来的整个中国经济建设的滞后发展,让中国相关领域与掘进机的谋面成为40年后的再聚首。
集机、电、液、光、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工程技术装备的掘进机,一直以来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不仅使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比例失衡,更直接导致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增加。实施国产掘进机产业化,既可以打破国外产品一统中国市场的局面,还可以促进和带动相关的机电、液压、材料、传感器等产业的发展,增强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汪建业认为,中国企业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王梦恕更是直言认为让国外企业赚取了高额利润,太过可惜。
中国建设机械总公司副总经理靳建国观点是,国产设备在设计能力上应无大问题,重要的是产品制造如何尽快提高能力与水平。总体来看,国内机械制造业近年来与国外企业生产设备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工艺装备水平不高,相比之下成套设备的经验不足是严重的缺点。施工单位建议,国内首先应提高工艺装配水平,解决系统设计人才短缺的问题。
业界专家认为,国产掘进机产业化的核心是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能力,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市场,实现国产机的最佳技术经济性。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形成真正的设计生产能力,上海隧道工程公司适应砂质土层研制的盾构机可算是惟一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产品,而大型掘进机,目前中国出产的多是拼装产品。
调查显示,国产掘进机普遍在于整机系统功能落后、地质适应性较差、关键部件寿命短等问题。同时,国产掘进机制造中,材质包括大型轴承、液压阀件检测元件、刀具等关键件目前尚需大量进口,导致掘进机价格居高不下。
王梦恕认为国产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