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我国混凝土机械发展概况

   日期:2017-08-12    
1983年以前,我国商品混凝土机械有两个突出特点,也可以说是当时的状况,那就是:  (1)单机产 品100%是30~40年代的老产品;(2)混凝土车、站、泵100%是进口产品,主要是德国、日本产品。这两个特点就反映了当时我国混凝土机械发展水平,也是与国际水平存在的差距。
  1984年,在建设部的支持下,由长沙建机院牵头,提出了国产混凝土机械产品更新换代的方针。首先,针对当时我国现状,于84年初在长沙开展了全国性的混凝土机械大比武与评奖,实际上也就是进行产品选型。通过行业专家反复论证比较,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发展趋势,对已有产品,认为混凝土搅拌机中的反转出料式和卧轴式较有前途,虽然当时该型产品还不成熟,但技术与市场潜力巨大。例如,当时我国鼓筒型搅拌机年产量约为15万台,单机重量达3~4吨,而反转式重量仅2吨多,仅原材料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省钢材20万吨,同时搅拌机运转的耗电量也可以减少30~40%。为此,在建设部的协调下,组织了全国2所(长沙建机所、廊坊机械化所)10厂(上海华东建筑机械厂、浙江江省建筑机械厂、扬州机械厂、福建省建筑机械厂、广州市建筑机械厂、山东省建筑机械厂、云南省建筑机械厂、吉林工程机械厂、韶关挖掘机厂等)开展联合设计与技术攻关。84年,全国集中了70~80人的联合攻关队伍在长沙,对反转式150型、200型、350型、500型和卧轴式200型、250型、350型、500型等2个系列8个产品进行联合设计,同时在全国选择了10个厂进行试制。随后,针对由于各厂制造工艺不同的具体情况,联合攻关小组又组织开展了工艺上的学术交流,并且将6个厂的整个制造工艺过程通过录像记录下来,相互交流。同时,成立了专家鉴定委员会,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制订了混凝土搅拌机械新标准,上报到建设部。1987年被评为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至1987年,我国混凝土搅拌设备已基本完成单机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动了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在随后的几年里,老产品全部淘汰退出市场,节能型新产品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早在1977年,在研发和掌握了混凝土输送泵技术的基础上,长沙建机所 、廊坊机械化所和沈阳工程机械厂一道,开发研制了23m臂架式泵车,这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国产混凝土泵车。同时,国内其它企业采取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了德国、日本先进的混凝土车、站、泵产品和技术。1982年,原湖北建筑机械厂引进日本石川岛建机的泵车生产技术,合作生产臂架式泵车,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批量生产混凝土泵车的历史。上海华东建筑机械厂和阜新矿山机械厂于1987年引进了日本混凝土搅拌站技术,开发生产了 60~100m3/h商品混凝土站。1900年徐工集团引进德国普茨迈斯特的技术,合作生产32m泵车。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全面发展混凝土机械产品中的车、站、泵提上了我国建设机械发展议事日程。中国建设机械协会混凝土机械分会提出了“全行业联合起来,用三年时间发展‘一站三车’,把商品混凝土机械搞上去!”的口号。由于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因此,中国建设机械行业协会在这一历史时期 ,抓住机遇,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自主创新、引导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壮大上来,促进我国混凝土机械行业的全面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长沙建机院已完成25~90m3/h商品混凝土站(楼)的开发设计。至1944年,上海华东建筑机械厂和山东省建筑机械厂生产的混凝土站(楼)己在国内市场渐露头角,市场占有率达50%,外国混凝土机械产品一统中国市场的格局开始改变,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在我国混凝土机械市场,开始形成有益于发展壮大国内产品、有益于提高产品质量性能的良性竞争环境。应该说,这种新格局的形成,离不开建设部及中国建设机械协会正确的有导向性的引导:把握国际先进水平,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同时,努力消化和吸收,开展自行设计和创新。
  这个时期,长沙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都看准了技术含量高、产品价格高、市场发展空间大的混凝土机械产品,加快了技术与资金的投入,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与国内其他厂家一道,在混凝土车、站、泵上进一步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混凝土输送泵和泵车的开发,在消化吸收国外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用户、市场和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和较大的改进。并选用瑞典沃尔沃、日本五十铃等国际著名品牌汽车底盘,以及国际配套液压元件和电器元件,提高整机的可靠性。根据国内施工现场混凝土级配不够规范、机手的操作维护水平不高等问题,我国产品在采用大功率电机加大泵送量的同时,采用堆焊工艺和铸造镶嵌技术来提高混凝土分配阀使用寿命、减少磨损;对阀板、阀杆、阀座采用特殊热处理工艺,使零件既有较高硬度,又具有冲击韧性;针对眼睛板和耐磨环磨损严重的情况,采用高铬铸铁、特殊合金等多种形式的材料来解决磨损快、更换频繁、影响正常施工等问题。建立起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保障设备的高效运转,降低了用户施工成本。因此,中联、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维修
推荐维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