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库扩容为何成为矿业生死线?
生产接续压力倒逼产能升级
内蒙古矿业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尾矿库是矿山生产关键设施,现尾矿库逼近设计极限,一、二期坝体标高 810 米,库容利用率超 90%,满负荷运转。尾矿库用于存废渣和废水,库容耗尽会致选矿系统停产,估算若不及时加高扩容,每日产值损失超 200 万元。尾矿库加高扩容项目建成后新增库容 7873 万立方米,相当于 3 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存储空间,能缓解存储压力,保障矿山生产,对企业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政策驱动下的战略布局
在国家 “双碳” 目标背景下,矿业面临环保和安全压力,尾矿库安全环保标准不断提升。2024 年内蒙古出台新规,要求服务年限不足 5 年的尾矿库提前规划扩容,以降低安全风险、减少污染,推动矿业绿色发展。
内蒙古矿业尾矿库扩容项目在此政策驱动下开展,采用 “中线式废石筑坝 + 溢洪道” 组合设计。“中线式废石筑坝” 技术用废石筑坝,减少废石堆放和环境影响,节省 40% 征地成本;“溢洪道” 排水设施符合最新安全规程,能保障极端天气下尾矿库安全。该项目既满足政策要求,又助力企业绿色发展,提升社会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9 亿资金如何撬动矿业未来?
资金构成透视
这笔高达 29.49 亿元的投资,每一分钱都经过精心规划,犹如精密齿轮般协同运转,推动着项目稳步前行。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16.72 亿元,占据总投资的半壁江山还多,达 56.7%,这部分投资是项目的 “硬脊梁”,主要用于打造坚实的硬件设施。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工程费用就高达 13.88 亿元,占比 83%,主要用于尾矿库坝体的加高加固、排水系统的升级改造等主体工程建设。以坝体建设为例,采用先进的中线式废石筑坝技术,不仅能有效利用矿山废石,减少废弃物排放,还能提高坝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征地补偿费用 9427 万元,这一费用确保了项目拥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来完成尾矿库的扩容。
而生产期投入共计 12.77 亿元,这是项目运行的 “血液”,主要用于设备更新与智能化改造。在设备更新方面,计划引进国际先进的尾矿处理设备,这些设备相比现有设备,处理效率可提高 30%,同时能耗降低 20%,大大提升了尾矿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在智能化改造上,将引入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尾矿库的实时监测和智能管理。通过安装传感器,可实时收集尾矿库的水位、坝体位移等数据,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能及时发出预警,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本控制方面,该项目表现出色。经测算,单位尾矿量成本费用仅为 26.99 元 / 吨,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5%。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项目在设计和运营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在设计阶段,通过优化工程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建设成本;在运营阶段,通过合理安排生产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能耗和人力成本。
经济账背后的战略考量
从经济账来看,该项目服务期虽仅 3.5 年,但却有着可观的经济效益。预计项目建成后,年处理尾矿量可达 293 万吨,按当前铜钼精矿市场价格测算,可贡献年营收超 18 亿元。这一营收数据,不仅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还能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铜精矿为例,当前市场价格为每吨 5 万元,按项目年处理尾矿量计算,仅铜精矿一项就能带来超 10 亿元的收入。
然而,这笔投资背后的战略考量远不止眼前的经济效益。通过 “基建期 5 个月 + 折旧年限 4 年” 的短周期设计,实现了投资回收期较行业平均缩短 30%。这一设计背后蕴含着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力和对自身实力的充分自信。在当前矿业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频繁的情况下,缩短投资回收期能使企业更快地回笼资金,降低投资风险,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中迅速调整战略,把握更多的发展机遇。
矿业审批的合规突围战
政府审批的合规密码
内蒙古矿业在政府审批关键环节展现卓越能力与前瞻性布局。项目启动后完成三轮专家论证,邀请地质、安全、环保等领域顶尖专家,针对尾矿库问题拿出解决方案,优化技术、安全、环保等多方面,为审批奠定基础。
取得自然资源厅预审批复时,项目团队积极与部门沟通,了解政策和审批要求,精心准备申报材料,展示项目优势与创新点,赢得信任支持。
项目采用 “集体建设用地联营” 模式,经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和乡镇政府背书,尊重村民意愿,保障其权益,获村民认可与政府支持,此模式较传统流程缩短 6 - 8 个月,提高审批效率,为项目快速落地争取时间。
环保安全的技术盾牌
内蒙古矿业在环保和安全上投入重金,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创新 “废石码头 + 生态护坡” 组合工艺,废石码头集中处理废石实现资源化利用,生态护坡用植被混凝土技术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废水处理采用膜分离和生物处理技术,废水回用率达 95%,还建立水质监测系统。配备高精度坝体位移监测系统和 AI 预警系统保障尾矿库安全。闭库后实施 “3 年植被复绿计划”,投入占总投资 8%,对尾矿库土地生态修复,预计 3 年后植被覆盖率达 80% 以上 ,显著改善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的乘数效应
该项目实施产生显著乘数效应。直接创造 1200 个涵盖尾矿处理技术人员、设备维护工程师、运输司机等多领域岗位,为当地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居民就业,提高收入与生活质量。带动周边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年增收 3.2 亿元,运输企业业务量增长,设备制造企业研发生产高效环保尾矿处理设备,推动产业发展。其 “短周期、高周转” 模式为内蒙古 127 座在役尾矿库提供升级范本,为解决内蒙古地区尾矿库服务年限缩短、安全环保压力大等问题提供宝贵经验,如采用中线式废石筑坝技术、引入智能化管控系统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技术革新的破局意义
该项目应用的 “尾矿膏体充填技术” 是行业创举。传统尾矿排放占地且易引发污染和安全隐患,此技术将尾矿制成膏体填充采空区,减少尾矿排放 30%,实现资源化利用,解决了相关问题,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实践样本。某矿山应用后,采空区得到利用,降低成本和环境影响,实现双赢。
其智能化管控系统纳入《2025 矿业数字化白皮书》典型案例,彰显领先地位。该系统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尾矿库全方位实时监测和智能化管理,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分析处理后及时发现隐患、提前预警,提高了尾矿库安全性和管理效率,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推动矿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法则
中金黄金尾矿库扩容项目为矿业行业提供发展经验和启示,有望成为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法则。
在资源约束趋紧时,技术创新是矿业企业提升竞争力关键。内蒙古矿业对尾矿库加高扩容,采用先进筑坝技术和智能化管控系统,其 3.5 年服务周期远超行业平均的 2.8 年,展示技术创新力量,表明矿业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精准风险管控能力对矿业企业很重要。内蒙古矿业实施项目时,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降低审批风险,在环保和安全方面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这启示矿业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该项目成功为矿业企业产能保卫战提供可借鉴模式,合理规划投资等能让企业在竞争中占优势,注重与当地社区和政府合作、履行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
中金黄金 29 亿产能保卫战对自身和中国矿业竞争格局影响深远,为矿业企业树立榜样,推动行业向绿色、安全、高效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
风险提示:本文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不保证其完整性与准确性,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