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时代全球最重要的发展合作平台和空间之一,为发展阶段、资源要素和产业基础各异的经济体提供了重要的合作平台,注入了合作谋发展的坚定信心。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广大国家和众多国际组织的关注和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成绩斐然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加强宏观协同、改善微观合作,为实现各方利益创造良好条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支持和促进了贸易发展,市场占比持续提高。十年来,我国对共建国家进出口占我国外贸整体的比重,从2013年的25%提升到2022年的32.9%,各方之间的贸易优势实现良好互补发展。在规模增加的同时,各国间贸易更趋平衡。共建国家之间的贸易实现稳健增长。
二是共建国家间的产业链供应链更为强韧。十年来,共建国家之间进出口产品的互补性明显增强。今年一季度,我国对共建国家出口中间产品1.1万亿元,同比增长18.2%,占同期我国对共建国家出口总值的54%。其中,汽车零部件、锂电池、电气控制装置和音视频设备零件,出口增速分别达到40.5%、50.3%、23.9%和21%。同期,能源产品、农产品进口稳步增长,分别进口5845.7亿元、926.6亿元,增速分别为18.8%、16.6%。
三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合作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十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互联互通的经济社会效应日益凸显,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持续发力,为我国与共建国家经贸往来注入新动能。我国与共建国家深化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促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有力带动了我国对部分共建国家相关领域出口。
四是双向投资活跃,投资纽带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企业以投资、承包工程和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共建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共建国家也加大了对华投资力度,通过独资或与中国合作伙伴合资方式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开放的红利。
“一带一路”面临新形势
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单纯减少贸易投资壁垒并不能保证各方都受益。近年来,不仅逆全球化思潮在不少地方涌现,一些国家公然采取违反多边经贸规则的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做法,保障自己利益优先,不顾其他国家和民众感受,对以多边经贸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冲击,损害了各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全球化的评价标准、主要经济体的行为和市场预期都发生明显改变。“一带一路”倡议能否有效回应各方关切,反映多数国家的意愿,对其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
地缘政治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显著上升,“黑天鹅”事件在重要经济体之间时有发生,增加了全球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大象打架,小草遭殃。”中国作为全球重量级的经济体,经济活动联系广泛,本应因此承担更多责任。但大国间的地缘政治冲突不仅概率不小,而且烈度不低。乌克兰危机对欧洲国家造成巨大影响,巴以冲突则可能进一步导致海湾地区局势更趋复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地缘政治冲突大多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并因新的矛盾愈演愈烈,致使国际经贸合作被迫陷入短期化状态。
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各国心理预期。疫情在社会心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等多个层面挑战原有的国际经贸合作体系。面对危机,不少国家主动或被动采取保护主义,试图以有限的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一带一路”倡议为卫生领域的合作提供支撑。但疫情之前的国际合作模式难以延续,疫后复苏路径出现明显分化,弥合分歧需要时间和各方共同意愿。
技术进步加快行业转型,为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影响经济发展的模式与动能。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加速改变企业的业务模式。创新企业通过新技术的率先实践获得更有优势的竞争地位。但是,技术创新需要有充分的市场支持,如果市场被迫碎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动力就会丧失,投资者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打击。而创新的序贯效应会对决定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资源的集聚状态产生深远影响,使得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体遭受更为严重和长远的负面影响。
面对新的形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与相关合作的意愿、能力和供需关系都将发生较大改变。从主动应对角度,一些国家会基于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调整短期与中长期任务重点,减少对大型基础设施等项目的需求;债务的持续积累将从政治和市场等多层面影响各国建设基础设施的意愿和能力,进而改变承包企业提供承包服务的方式。其他国家的政策变化,共建国家也需要应对。伴随全球供应链网络重构加速,一些国家加快制造业本土化,发展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试图将价值观附加到经济活动之上,以掩盖其发展劣势。而这些做法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市场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降低供需之间的匹配效率,使得全球供应链变得更为脆弱。更多国家为了减少受到的冲击,将更有意愿通过合作“抱团取暖”,这也将为“一带一路”合作创造更为广泛的参与基础和更强的合作意愿。
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的外部形势,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基于发展共识可能采取更为广泛的共同行动,不仅可以做大经贸合作规模,更可为促进社会福利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模式。
第一,强化关键、重要的经贸联系。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之势已成,但新的平衡远未达成。中国具备优势的产业链在全球竞争中必然还会发展演化。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不会停止。应听从市场声音,促进产能国际合作,围绕重点国别、区域、产品和方式,发挥参与方的各自优势,形成互补配合,为效率提升创造条件。对于合作意愿强的经贸伙伴,应加大合作力度,使得整合水平更高的多方市场为发展提供稳定保障,为重要原材料、中间品、制成品和加工设备的稳定、安全供应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着力开拓有利、有效经贸路径。重视重点区域和次区域、双边和诸边制度建设,为新领域经贸合作创造条件。贸易协定对经贸活动的良好发展有着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不仅要搭建平台,更要保护创新。“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对重要区域和次区域的经贸环境还应加大保障力度,为企业可能面临的贸易投资壁垒和冲突提供解决渠道,减少担忧、提高效率。共建国家对于经贸合作的关注重点不同,利用国际规则的能力也有较大差异。根据各方需求,提供必要的能力建设支持,有利于更好发挥规则的效用,加快跨国营商环境的优化。
第三,动态发展、创新合作空间。要努力增强中国企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影响力,增强企业合规发展动能和风险应对、处置能力。应加大培育中国跨国公司的力度,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适应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增加附加值,为供应链上各方带来更多的福利。通过企业集群式发展稳定动能,减少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山高路远,道阻且长,无限风光在险峰。作为各领域全面协作的倡议,“一带一路”需要各方共同投入,更需要面对可能困难和挑战的毅力与决心。在这种行动的支持下,“一带一路”活力将有望继续增强。以互联互通和协作共赢为模式的发展之路将在共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更多共鸣,释放更强能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