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关于制造业 我们与国外有何差异?

2018-10-15 22:03:15 来源:环球工程机械网   
核心摘要:最近看了一组有关中国中小企业的数据,小编很有感触。一份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相比,差距明显。

那么,是什么导致中国中小企业的寿命如此短呢?小编为此也搜集了很多资料,并整理出一篇文章,供读者借鉴。

我们知道德国的制造业非常发达。奔驰、宝马、博世、西门子这些全球家喻户晓的制造业品牌享誉世界多年,至今依然在全球畅销不衰。但很少人知道,德国制造业在历史上也曾经被视为“劣质品”的代名词,其发展也经历了一段仿造英法等国品牌的历史。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德国从上至下痛定思痛,并很快着手制定了制造业产品质量标准,并在国家层面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制定机构。不仅如此,为确保标准被严格执行,德国在所有行业都建立起严格的监督检测机构,这也促使德国的制造业企业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不敢在质量上打折扣。经过努力,德国制造逐渐脱掉了“劣质品”的称号,开始在全球制造业中崛起,并诞生了第一批闻名世界的制造业名牌。

如今,德国制造业多以精品闻名于世。为避免粗制滥造,德国对制假售假者的处罚及其严厉,一经查实制假售假同罪,最低罚款30万欧元(相当于200多万人民币左右),这还仅仅是政府罚的,另外还要面临消费者的天价索赔,动辄几百万上千万欧元。在如此重罚之下,德国制造业企业很少敢于制假售假。

此外,能够让德国制造业始终保持强势竞争力的原因还在于,德国制造业注重制造文化传承,企业经营理念大多注重技术。为使企业技术持续传承,德国非常重视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开放。德国除了拥有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外,也推行“双轨制”职业教育,这种“双轨制”教育避免了某一类专业技能受教育者的同质化,培养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具有专业素质和技能的人才。

总结起来,德国制造业传承有序,对产品质量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即使是一把小刀,德国企业也会不断追求将其质量做到极致。这也是德国制造业享誉世界的精髓所在。

在看看亚洲的日本。当今,日本的制造业也同样发达。日本企业有一项有关技术研发的数据至今仍然保持着世界第一。分别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其比例甚至高达80%以上。可以说,日本企业对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苛刻的地步。

对技术的重视,也促成了日本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并催生了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如丰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小松、川崎……。

对于技术创新,中国企业也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在一些中国企业眼里,技术基本等于先进的设备。一些中国企业老板甚至觉得,花重金购买先进设备比花钱培养培训技术员合适得多。当然,这其中也有中国现实的社会环境考虑。但无论如何,设备永远也无法替代技术人员。设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落后,而技术传承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升级换代并得到传承。

日本制造业除了重视技术创新之外,也习惯制定更为长远的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日本制造企业对一项产品的质量提升或者技术创新有非常严格的程序设定。简单的理解就是,一项技术创新的立项到最终应用于实践,有很多程序环节要走,任何一项程序都不能越过。事实上,看似序化严重甚至呆板的日本制造业,其背后有着专注、严谨、精细及专业的内在文化精髓。

反观中国企业,有不少企业更喜欢追求速度。很多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往往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城市的马路年年修,城市的管道年年埋。这种只要速度不要质量的做法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更严重的是,在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不良行为,并最终影响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

总之,中国制造业还不够强大,其背后的有着与日本、德国等制造产业之间细节上的差异之处。小编以为,中国制造业虽然经历了近十年的黄金发展期,但一些内在的软实力,也就是核心竞争力依然要向临近的日本和欧洲的德国等制造业国家学习。

令人欣喜的是,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正在回归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中。特别是在工程机械行业中,以徐工、柳工、中联重科、三一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正专心、专注于发展工程机械。相信,未来中国的工程机械世界级品牌也会在他们中间产生。

环球工程机械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华为云商专车,“无人驾驶”奔腾马脚山矿

上一篇:

徐工巨变:“我们卖产品卖出了尊严”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