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口举行的全球设备维护维修技术和设备制造领域最高规格的专业峰会 第四届世界维修大会 上,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近30个国家的300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商讨金融危机背景下设备生产和维修维护领域的发展。大会执行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针对我国机械设备 短命 提出 中国应大力发展再制造工程 的观点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议。作为我国政府确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之一,中国特色的再制造业在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仍有许多 瓶颈 亟待解决。


朝阳产业 的后发优势 我国的再制造业已经拥有了市场、技术和政策等有利条件。在当前国内外应对能源短缺等压力的背景下,再制造业将成为中国的朝阳产业。 徐滨士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进口的设备就达到万亿元,由于设备维护技术的差距,国外的机械设备可以使用40年,我国可能只使用20年,如果这些设备能够通过再制造工程修复,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尽管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相对较晚,但发展势头很好,在技术层面上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再制造中心之一。 徐滨士说,因为中国的再制造工程在技术上摒弃了国外主要采用的换件修理法或尺寸修理法,即制造一个新零件去替换磨损的零件。我国的再制造则是通过以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为支撑的再制造关键技术,准确恢复废旧零件尺寸,以达到原有性能,甚至能显着提升原有性能,即 修旧如新 ,最重要的是资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少,具有显着的节能环保特色,这些技术在国际上都是处于领先水平。 同时,我国再制造业还具有政策上的有利条件。2005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21、22号文件首次明确表示国家将 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 ,并把 绿色再制造技术 列为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的关键、共性项目之一 .2008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全国14家企业作为首批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试点企业 ,其中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重汽、奇瑞等整车制造企业和潍柴、玉柴等发动机制造企业,还有变速箱、电机的再制造企业。同年8月,我国首部《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使再制造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