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农机工业健康发展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赵剡水重点关心的话题。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就进一步加快我国农机工业发展提出的建议,再次引发了行业关注。
3月7日就这一话题与赵剡水进行了交流。在他看来,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必须进一步改善和引导产业发展。
机械化农业 时代来临
赵剡水认为,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有效缓解了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突出矛盾,有力保障了农业稳定发展,挖掘了粮食增长潜力,推动了农业技术集成、节本增效和规模经营,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粮食产量 十连增 、农民收入增长 十连快 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相应,农机工业在整个机械制造业中增速名列前茅。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13年达到3500多亿元,同比增长16%,高出全国机械行业增速2.5个百分点。行业的快速发展也酝酿着新的变局。
赵剡水认为,中国的 农业机械化 正在向 机械化农业 转变,用户需求不断升级,市场重点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争相进入农机市场,行业竞争强度不断升级,农机工业竞争格局必将迎来新一轮调整。我国的农机制造企业必须加速转型,以适应这些变化。
亟待资金政策支持
与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形成反差的是,我国农机行业还存在不少问题。赵剡水举例说,农机企业在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方面任务艰巨;技术方面,我国农机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品方面,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大中型、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企业装备相对落后,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
赵剡水认为,农业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服务 三农 、具有公益服务性的不可或缺的特殊行业,同时又是面临国外企业强势竞争的弱势行业。从有效服务 三农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出发,有必要进一步改善和引导农机产业发展。
赵剡水建议,加大国家对农机工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政府财政设立农业装备制造业专项发展资金。资金主要用于农业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的前期费用;优势拳头产品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补助等方面。
与此同时,要从政策上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机行业的力度,促进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精准化农业的研究应用;引导和支持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绿色农机产品的销售和使用。
系统提升创新能力
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不能简单把引进技术作为提高农业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手段,必须有组织、有系统地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赵剡水还建议,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首先,国家通过经济与科技政策导向,完善技术转移机制,推动企业提高设计制造装备水平与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措施,使企业逐步向自主进行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和应用创新成果的主体地位转变。
其次,加大农业装备产学研结合的力度,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是加强政府推进产学研合作作用。
二是完善开放型的创新制度和运作模式。三是采取多种方式拓宽产学研合作的筹资融资渠道,增加产学研合作经费投入,降低产学研合作风险,提高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再其次,进一步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赵剡水建议,要根据我国重点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目录,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的建设,重点支持原创性技术、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要制定农业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战略,对关系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共性基础技术,应明确研究开发计划。对已经研制出来的技术要加紧运用。
防止被 拉美化
赵剡水还提出,应巩固和提升我国民族农机工业发展的自主权,防止我国农机工业被 拉美化 。
在他看来,国外企业的进入,虽然能够满足国内部分市场需求,也能够为本国企业学习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帮助。
但同时也要看到,跨国农机巨头的深入涉足,加之某些地方政府给予外资企业特殊优惠政策,致使原本综合实力不强的中国本土农机企业,处于更为被动和尴尬的局面。
长此下去,我国农机工业将有 拉美化 的趋势,即国外企业进入他国的某个行业或领域,由于该国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致使该国面对这些企业长期处于劣势,完全受制于他人,最终甚至会被灭掉。如巴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赵剡水认为,政府应站在加快我国民族农机工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制定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发展、维护本国用户利益、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相关扶持政策。 如不尽快改变,就有可能出现本土企业被长期固化于低端的危险,我国农机行业将失去发展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