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中国制造”的美丽与伤痕

2017-08-17 10:29:27 来源:环球工程机械网   
核心摘要:导读:中国经济十大群像 制造业2004年的时候,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话题。如今,10年已过,这个问题有了肯定的答案。在过去...中国经济十大群像 制造业2004年的时候,全世界都在
导读:中国经济十大群像 制造业2004年的时候,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话题。如今,10年已过,这个问题有了肯定的答案。在过去...

中国经济十大群像 制造业

2004年的时候,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话题。如今,10年已过,这个问题有了肯定的答案。

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而且突破了众多技术难关。从2009年开始,中国装备制造总产值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并在国际市场开疆拓土。

10年来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崛起,以及一个个产业在 野蛮成长 过程中所经历的磕碰、冲击、纠结与成长。

格力的奇迹

我叫董明珠,可能有的人认识,有的人听说,我觉得这不重要,因为董明珠能够今天站在这里讲话,是因为有了格力,所以希望大家每个人都记住我们格力。

2004年初,董明珠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并不是谦虚,那时候她的名气并没有今天这么大,格力也只摸到百亿规模的门槛,在空调行业刚刚崭露头角。

很多人开始对董明珠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这番话,而是在3个月后,她与黄光裕的对抗。2004年,由于董明珠激烈反对国美等大卖场的低价倾销策略,格力与国美分道扬镳。

看客们都认为,离开国美,格力必死无疑。但是接下来的日子,格力并没有走下坡路,反而过得更好。他们开始自建销售渠道,这在当时家电渠道商极为强势的背景之下,几乎不可思议。

2006年,董明珠写了篇文《企业要有 工业精神 》,在文章中,董明珠首次提出了制造业企业要有吃亏的 工业精神 ,要在技术创新方面多干实事、长期作战,要耐得住寂寞;另一方面,要对未来负责,不仅关注现实的消费需求,更要关注消费者的根本需求。

在当时人人想赚快钱的年代,这种 吃亏的工业精神 似乎不合时宜,但事实是,董明珠的远见和智慧再一次让格力在家电行业腥风血雨的竞争中独活在一片绿洲之上。

有远见的企业不会遇到冬天,如今,在中国家电行业整体负增长的萧条环境下,格力销售额年均增200亿无压力,同行愕然。

顾雏军的陨落

科龙原董事长顾雏军曾和董明珠在同一个行业,但命运却大不同。过去的10年,董明珠仿若天助,一路顺风顺水,顾雏军却只能在高墙里遥望自由。

一切皆因选择的道路不同。董明珠醉心于空调事业,一心只想把空调做好,而顾雏军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靠本事吃饭的人,有 开阔的事业和远大的梦想 。

在2004年的一篇报道《 不务正业 的顾雏军》里,详细地记录了格林柯尔系掌门人顾雏军当年如何借资本之手,并购科龙,控股美菱,收购亚星,纵横于家电汽车两大行业。

用10亿元的资本杠杆撬动上百亿的企业 固然高明,但顾雏军在政府关系的处理上却未曾有其资本手腕的十分之一精明。

我们可以从《格林柯尔梦圆南昌》这篇顾雏军于2004年发表的文章中,感受到顾雏军在与地方政府打交道时候的傲慢与偏见。

顾雏军在文章中说: 格林柯尔 科龙工业园在南昌的落户不仅带来了3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将在南昌形成一个产业链。 他始终认为, 当地政府,我从来不请他们吃饭,我觉得我做好科龙,应该你来请我吃饭才对啊!

下一篇:

亿恩新动力产品已应用于全球5万台工程机械

上一篇:

审计署对中交集团经济责任审计进点会在京召开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