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上半年的萧条颓废,而后是下半年的发力反弹。作为国家标签之一,中国的制造业在2013年经历了如此的大起大落。浪潮之下,是国家对实体经济转型的决心与行动,而这也促成中国制造业在短短一年时间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从劳动密集型到低端加工再到如今的中高端输出,中国的制造业快步走过三个台阶。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传统的鞋帽袜子等产品中, 中国制造 的名字在减少,而在诸如工程机械、电子产品等中高端市场中,却有越来越多中国制造的身影。2013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指挥台吊装现场,中国的起重设备格外抢镜;4月份的伊朗地震中,中国的救援帮了大忙。可以说,中国制造的上升之势,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和国家战略目标的调整,不可阻挡。
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实体制造业的复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美国制造业欲重拾成本优势,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极低的人力成本也逐渐增大吸引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远低于欧美的单位劳动生产率和远高于东南亚的制造成本,逼迫中国制造要尽快找到新的发力点。
长期以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更多是充当一个制造者,而不是创造者和设计者。这也造成中国制造虽然遍布世界,实体经济的整体盈利却不高的现实。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币的升值,中国正在逐渐丧失劳动密集的优势。想要保持在世界市场份额,除了扩大国内需求和开拓世界新市场外,更重要的是制造业必须从中低端的代工生产向高端 智 造发力。因为国家实体经济的复苏,需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活力与动力。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其实有着优秀的样本可以参考。美、日、韩都走过与中国相同的低端产品生产的道路。而在资本积累的道路上,它们依靠技术升级和产业调整,使其在人力成本处于世界前列的现今,依然占据众多行业的主导市场。
在焦作有两家合金钻头生产企业,一家是代工,一家是自主研发制造。同样的产品,前者只能拿到百元/万根的利润,而后者利润则高达千元/万根,并可以利用自有技术,出口多个国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产业与国际的同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实体经济前行的过程中,制造业的转型尤为重要。中国想要保持制造业在世界的重要地位,必须向高精尖发展,必须完善产业链条,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这也是中国继续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