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价下,由于国情不同,此次低油价对石油输出国的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部分国家由于有雄厚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实力、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而对低油价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所引起的经济、政治动荡程度相对低,其中以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国家,特别是沙特为代表。
石油输出国中,谁受低油价冲击最严重?
对海合会国家的影响
海合会六国不仅是中东石油的主要生产国,作为传统的君主国,其内外政策也有较多的一致性,长期以来成为OPEC政策的主导者。其中实力最强的沙特自然成为领头羊,并成为OPEC的浮动产油国,在油价问题上有相当大的发言权,甚至可以说是此次油价战的主导者。
2011年以来,沙特等海合会国家长期压低产量,保持大量剩余产能,人为地促使油价在需求已降低的情况下反而保持在高位运行。但2015年以来,沙特却不顾全球市场供应过剩而大幅度提高产量,使其2013-2015年产量的年增率分别为-1.1%、0.9%、4.6%。2015年4月,沙特石油产量达到近1300万桶/日的最高水平。然而,在其他石油输出国的拼抢下,沙特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份额却有所流失,被媒体嘲笑为“为市场而战的沙特竞落得了丟城弃池的结局”。2013年,沙特原油出口量占全球原油出口总量的8.5%,2014年、2015年分别降至7.9%、8.1%。以其占传统出口国中国的份额计,2013-2015年分别为19.1%、16.1%、15.1%,其份额主要被俄罗斯挤占。沙特在南非的份额主要被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就近“侵占”,其占比由2013年的53%锐减至22%,就连传统的美国市场也由17%降14%。以上几组数据有力地说明了低油价下的竞争愈发加剧,近于残酷。
2016年的情况初步来看似乎有所变化。由于“两伊”和沙特的产量和出口量的增加,以及其他地区产量的减少,使得中东地区所占市场份额有所回升,沙特和中东产油国夺回了其市场份额。为此,沙特主动把输往亚洲的阿拉伯轻油、超轻油价格每桶分别下降了1.3美元、1.6美元。
然而,油价战毕竟是把双刃剑,也伤害了其发动者。低油价的持续导致沙特出口收入锐减。据报道,2015年9月,沙特的外汇储备由7370亿美元的高位降至6470亿美元,减少12.2%,到2016年5月,进一步下降20.8%。2015年,沙特首先发行了国内债券,年底不得不在国际市场上发行债券。预计2016年其国债占GDP的比例将由年初的6.7%上升到年末的17.3%,5年内可达50%。为此,标准普尔将沙特的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这种现象在OPEC中颇具代表性,世界银行报告称西亚北非石油出口国的财政2013年盈余1280亿美元到2016年亏损2640亿美元。国际货币组织(IMF)估算海合会国家仅2015年低油价己令其财富蒸发了3600亿美元。
石油输出国中,谁受低油价冲击最严重?
另外,沙特面临的困难还在于其很高的财政盈亏平衡油价。中东各国油田多为高产油田,其生产成本一般仅为20~30美元/桶。但沙特巨大的王公贵族开支、给居民的多种名目的高额补贴,特别是巨大的军费开支,使其国家财政平衡油价在100元/桶以上。包括海合会在内的其他中东产油国的国家财政平衡油价也相当高(除图中已标注的国家外,阿曼和巴林的国家财政平衡油价分别为每桶94美元和93美元),使得这些国家在国家政策角度丧失了低成本的优势。但是,这也同时指明了其应对低油价的路径——大幅降低财政盈亏平衡油价,这方面的潜力巨大的。
石油输出国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其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改变过多依赖原油出口的状况。回头来看,上世纪末,海合会各国大力发展金融业便是成功的措施,其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在世界金融领域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威特、卡塔尔较低的财政盈亏油价也正是缘于此。面对今后低油价的“新常态”,海合会国家把经济多元化作为其发展战略。沙特内阁在2016年6月份通过了“2020年国家经济转型计划”,这项计划被媒体称为“去石油化”,其核心是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私营经济和削减开支,完成由石油出口大国向全球投资大国的转变。沙特已决定把国有的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上市并出售部分股权,以吸收资金并强化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科威特也出台了类似计划);在石油产业链上重视天然气并大力发展下游炼化和油气化工;在经济上大力发展民用和军事工业、服务业。沙特的目标是非油收入由2015年的435亿美元上升到2030年的2660亿美元,增长6.1倍,同期非油出口量所占份额由16%上升到50%。
石油输出国中,谁受低油价冲击最严重?
对国内动荡、经济困难的石油输出国的影响
与海合会国家不同,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伊拉克等石油输出国皆在长期的内外交困中叠加上低油价的打击,获得了“脆弱5国”的称号,可以归入此类的还有巴西,其中以委内瑞拉为代表。
查维斯执政采取的“石油社会主义”政策,靠牺牲国家石油公司的合理利润去讨好国内民众和“支援”拉美左派势力,导致石油公司资金严重短缺,失去了活力,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调,经济萎缩导致政局动荡、国内矛盾尖锐。同时石油产量也加速下降,从1998年的18100万吨降到2006年的17100万吨,2013年更是降到13790万吨。2016年6月份该国的日均石油产量降至215万吨,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值,比2015年的均值降低17.5%。产量降低加重了收入减少,并直接导致电力短缺、企业成本升高、物资供求匮乏。据国际货币组织(IMF)测算,2015年委内瑞拉GDP下降约10%,为世界各国之最,通胀达到157%;2016年其GDP将下降8%,通胀达到惊人的720%,同时该国将有120亿美元的债务到期,其违约概率高达96%。为应对危机,除抛售黄金储备、发行短期高息债券外,委国还再次要求中国的金融援助。
与委内瑞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哥伦比亚这个南美第三大石油生产国。由于哥伦比亚采取了对外加大开放,对内实施国家油企部分私有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结束了长期的国内武装对立,近10年间外国投资增长10倍,人均收入翻番,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也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业内人士认为,“哥伦比亚似已成功度过了低油价最艰难的寒冬(其油气领域外国直接投资曾在2016年一季度同比下降65%)”。
所有石油输出国在低油价下的共同表现,是出现了经济上的困难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政治局势,这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初表现还不明显,但自2015年中期以来,特别是在2016年上半年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显现。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是其中两个“端元性”实例,更多的石油输出国介于这两个国家之间。
石油输出国中,谁受低油价冲击最严重?
俄罗斯
俄罗斯作为非欧佩克国家的最大石油输出国,对世界石油格局和油价有着较大影响,有必要进行单独的讨论。
近两年,俄罗斯的外部环境恶化,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对其制裁使其经济受到明显的打压,与美国和北约的军事对抗又加大了其国防开支。低油价的叠加使得俄罗斯内外交困,2015年俄罗斯GDP下降了约3.7%,IMF预测2016年将下降1.8%。俄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全面应对,将2016年的财政预算削减10%,主要是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和行政开支。
在油气投资削减的情况下,俄罗斯尽量节约非直接开发费用,而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增加现有油田的产量。2015年,俄罗斯产量同比增加1.2%;2016年上半年仍保持升势,6月份产量同比增加1.14%。为减轻企业负担,俄罗斯降低了石油企业的部分税赋,并降低了油气出口关税。2016年上半年,该国油气出量同比增加了4.9%。为了争夺市场,俄对向欧洲出口的石油大幅打折,乌拉尔油价为2014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位,与布伦特原油的价差达2.4美元/桶。同时俄罗斯大力推行东向方针,加大对东亚地区和印度的市场开拓力度,除与中国签订一系列互惠合同外,还加大了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挤占沙特等在中国的份额。
在西方制裁、外资和外汇大量流出以及美元升值的多重压力下,卢布大幅贬值,加大了俄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油价下降对油企的影响。与此同时,俄采取了降低赋税等一系列措施,帮助石油公司度过难关,使得2015年俄罗斯石油公司、鲁克石油公司等巨头以及巴什石油公司这样的中等企业在现金流、利润率、股价等方面的排名超过壳牌、埃克森美孚,业界称“俄罗斯油企逆势而上”。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俄官方人士认为低油价未对该国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俄降低了经济对油价的依存度。当然,也必须注意到投资的大量削减和国际环境的恶化,使得俄罗斯相当部分的中小油企陷入困境。国外油气界对低油价、投资锐减和制裁持续背景下,俄是否仍有能力维持产量升势比较悲观。
哈萨克斯坦在许多方面与俄罗斯相似大幅调低了原油税收和出口关税,但在措施上不及俄罗斯那样积极,再加上卡沙甘油田开工后又停产,致使该国2015年的石油产量仅为7950万吨,同比下降1.61%,比2013年的峰值下降5.20%,预计2016年仍处于下降状态,成为这两年经历产量下滑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两年来,哈国主要是消耗国家石油基全来应对财政困难,至2015年底该基金已从2014年8月的峰值770亿美元下降了17%。央行的专家警告,照此下去,6~7年内就会把基金耗尽。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石油石化